科學家在逗老鼠,這不僅僅是為了讓它們發笑
俏皮行為曾經被認為是動物王國中罕見的現象,但最近證據提示鳥類,蜜蜂,猿,有袋動物、蜥蜴、海龜、鱷魚和甚至可能是魚都可以參與其中。
一項關于幼鼠“粗暴和翻滾”游戲的新研究支持這樣一種觀點,即社交娛樂是哺乳動物的本能,也可能是其他動物的本能。
當德國的研究人員在一個敞開的籠子里撓癢癢并追逐“咯咯笑”的嚙齒動物時,他們注意到大鼠大腦的一部分,稱為導水管周圍灰質(PAG),特別活躍。
這個中腦區域是動物大腦中最古老和保存最完好的部分之一。存在于哺乳動物中,爬行動物,魚和昆蟲,它通常參與對疼痛和其他威脅的反應。它也與動物發聲密切相關。
當PAG的側柱在青少年嚙齒動物中被人為抑制時,德國的研究人員注意到,當腹部和背部發癢時,老鼠的吱吱聲較少。
在這種撓癢癢之后,被抑制的老鼠也不太可能以俏皮和非攻擊性的方式在籠子周圍追逐同一只人類的手。
“我們知道笑聲等發聲在游戲中非常重要,這支持了大腦中存在某種組織信號調節這種行為的觀點,”解釋來自柏林洪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邁克爾·布萊希特。
“例如,孩子們在互相玩耍時會檢查笑聲。如果他們的玩伴不再笑了,他們就會停止戰斗。
當然,老鼠不會像人類孩子那樣笑,但是當它們被逗樂時,它們會以我們聽不到的頻率吱吱作響。
過去的研究強烈表明,老鼠越癢,它就越好玩。
因此,嚙齒動物是動物游戲的寶貴模型,它是易于量化和嚴格監管.
布萊希特和他的同事們多年來一直在研究老鼠的癢癢,但他們才剛剛開始解開細節。
在他們最新的實驗中看到的行為變化顯然是“巨大的”,并強烈表明PAG神經元與游戲有某種關系。
“我們的阻塞實驗支持這樣一種觀點,即游戲和癢癢需要功能正常的PAG,”研究人員說。寫.
當布萊希特和他的同事將老鼠放在一個緊張的新環境中時,動物表現出較少的游戲傾向。
這表明,他們的PAG只有在他們還沒有被即時的逃跑或戰斗反應所占據時才能“專注于”游戲行為。
很有可能,撓癢癢游戲的大腦軸涉及PAG和其他與記憶,情感,感覺反應和決策相關的大腦區域。
“我們對PAG中游戲控制的神經機制的理解還處于起步階段,”該研究的作者承認.
“盡管我們的數據堅定地確定了PAG在游戲控制中的作用,但我們強調,目前尚不清楚游戲是如何在這些神經回路中實現的。
研究人員現在想研究PAG是否同樣參與其他動物物種的游戲,以及這個大腦區域是否可以從短暫的娛樂中變得更強壯。
該研究發表在神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