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空洞可能終究無法恢復。事實上,它可能會越來越大。
南極的洞臭氧在仲春時節,層越來越深在過去的二十年里,盡管全球禁止使用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會耗盡地球的盾牌免受致命的太陽輻射,但周二的新研究表明。
這臭氧層地球表面以上 11 至 40 公里(7 至 25 英里)可過濾掉大部分太陽紫外線輻射,這可能導致皮膚癌癥和白內障。
從 1970 年代中期開始,曾經廣泛用于氣溶膠和冰箱的稱為氯氟烴 (CFC) 的化學物質被發現正在降低臭氧水平,每年在南極洲地區造成空洞。
1987年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禁止使用氟氯化碳以填補這一漏洞,被認為是國際環境合作的成功案例。
今年1月,聯合國支持的一項重大評估發現,該協議正在發揮作用。它預測,到2066年左右,南極的臭氧層應該恢復到1980年的水平。
預計到2045年,北極上空的較小空洞將恢復,世界其他地區將在大約二十年內恢復。
但是,盡管氟氯化碳有所下降,但南極臭氧空洞覆蓋的面積尚未顯著減少,據新西蘭研究人員在該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后稱自然通訊.
他們補充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洞中心的臭氧越來越少。
“過去九年中有六年的臭氧含量非常低,臭氧空洞非常大,”新西蘭奧塔哥大學的研究合著者Annika Seppala告訴法新社。
“可能正在發生的事情是現在大氣中正在發生其他事情 - 可能是因為氣候變化——這掩蓋了一些復蘇,“她說。
不尋常的幾年
南極洲上空的臭氧空洞通常在9月開放,一直持續到11月,吸收了南半球的春天。
研究人員表示,該洞已于9月晚些時候開放,表明可能是由于CFC減少而恢復。
但在10月,當空洞往往最大時,臭氧水平在平流層中層縮水 26%該研究援引衛星數據稱,從2004年到2022年。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Hannah Kessenich強調《蒙特利爾議定書》和氟氯化碳的減排仍在“正軌”上。
但“總的來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最近的大臭氧空洞可能不僅僅是由CFC引起的,”她補充道。
Kessenich補充說,該分析排除了2002年和2019年的數據,當時“極地渦旋的突然破裂”導致臭氧空洞明顯變小。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著名臭氧科學家蘇珊·所羅門(Susan Solomon)告訴法新社,這項研究應該通過“過去幾年非常不尋常”的鏡頭來看待。
所羅門領導的先前研究表明,2020年的臭氧空洞因澳大利亞大規模的“黑色星期六”野火而擴大了10%。
2022 年湯加附近的 Hunga-Tonga-Hunga-Ha'apai 火山的巨大噴發也被認為影響了最近的臭氧水平。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專家馬丁·朱克(Martin Jucker)是不相信根據研究結果。
他說:“作者如何從記錄中刪除2002年和2019年,而不是2020-22年,這是值得懷疑的,因為所有這些年都被證明是由非常特殊和罕見的事件主導的。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