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球上檢測到的神秘震顫可以追溯到阿波羅17號著陸器
月亮在3.7至2.5億年前的地質活動,經歷了地震,火山爆發和釋氣。
由于月球是一個沒有空氣的天體,這段過去的證據以死火山、熔巖管和其他特征的形式被精心保存下來。
雖然月球在地質上已經有數十億年的歷史,但由于潮汐彎曲(由于地球的引力)和溫度變化,它仍然會經歷小型地震事件。后這些事件經常發生,被稱為“月震”。
由于阿波羅任務,科學家們使用放置在地表的地震儀測量了這一活動。
在最近由美國宇航局資助的一項研究中,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一組研究人員用機器學習模型重新檢查了地震數據。
這表明月震的發生具有精確的規律性,與太陽升起到天空中的峰值位置然后緩慢落下相吻合。在這方面,月震就像”月球鬧鐘“,這可能對未來的任務和月球定居者有用!
NASA資助的研究由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博士后畢業生Francesco Civilini領導,他現在在美國宇航局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工作。他加入了蕾妮·韋伯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的行星科學家,以及艾倫·哈斯克,加州理工學院地球物理學研究教授地質與行星科學部.
描述他們發現的論文,”使用基于頻率的算法和隨機梯度下降進行熱月震表征和編目“,發表于9月5日的《地球物理研究雜志-行星》。
與月球內部的潮汐彎曲不同,月震是由月球地殼的溫度變化(熱地震)引起的。月球上的無空氣環境本質上意味著來自太陽的熱量不會被保留,陽光也不會導致表面逐漸變暖。
結果,地殼在白天的高峰期被加熱到高達120°C(250°F)的溫度,并在夜間降至-133°C(-208°F)的低溫。這導致地殼迅速膨脹和收縮,引發小型地震事件。1972年,來自阿波羅17號任務在月球上放置了地震儀來測量這一活動。
傳感器在八個月(1976年10月至1977年5月)內收集數據,直到最近才基本保持不變。出于他們的目的,Civilini和他的團隊在機器學習模型的幫助下重新分析了這些月球地震數據。
他們的分析表明,每天下午,當太陽離開其在天空中的峰值位置并且表面開始迅速冷卻時,熱地震以精確的規律發生。
然而,該模型還檢測到早晨的地震特征,這些特征看起來與晚上的地震不同。
研究人員能夠對活動的來源進行三角測量,發現早晨的震顫距離地震儀幾百米遠 - 來自阿波羅17號月球著陸器本身!
每天早上,當陽光照射到車輛時,其表面會膨脹,引起地震陣列檢測到的地面振動。
“每個月球早晨,當太陽撞擊著陸器時,它開始彈出,”Husker在加州理工學院解釋說。新聞稿.“每五到六分鐘,在五到七個地球小時內再來一次。他們非常有規律和重復。
這些數據可能對未來的月球任務產生重大影響,包括美國宇航局的阿爾忒彌斯計劃.雖然熱地震太小,月球表面的任何人都無法感受到,但這些發現提供了重要的數據,可以為未來著陸器和設備的設計提供信息。
它還可以為未來基地的結構提供信息,例如阿爾忒彌斯大本營這國際月球研究站(ILRS)和歐空局提議的月亮村– 將使用復合材料代替合金以避免引發局部地震。
此外,地震活動是探測天體內部的好方法,可用于推斷天體的內部結構,并將物質(如水冰)定位在地下。Husker說:
“我們希望能夠繪制出地下隕石坑并尋找沉積物。月球南極的隕石坑中也有某些區域從未見過陽光;他們被永久地遮蔽。如果我們能在那里安裝一些地震儀,我們就可以尋找可能被困在地下的水冰;地震波在水中傳播得更慢。
雖然月球上沒有板塊構造或火山活動,但研究人員對月球的內部結構仍有許多疑問。
“從現有數據中盡可能多地了解是很重要的,這樣我們才能設計實驗和任務來回答正確的問題,”Husker補充道。
“月球是除地球外唯一一個一次擁有多個地震儀的行星體。它給了我們徹底研究另一個身體的唯一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