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發現的“潛在危險”小行星不會撞擊地球
人類最近一直在瘋狂尋找小行星。那些靠近地球的物體,被稱為近地天體(NEO),特別有趣,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他們提供了潛在的有利可圖的經濟機會小行星采礦。另一個是,如果它們撞擊地球,它們可能會造成毀滅性,所以我們希望在提前警告的情況下找到它們。
屬于后一類的小行星被稱為潛在危險的小行星或PHA。現在,多虧了華盛頓大學的一些聰明的程序員,我們有了一種新的算法來檢測它們。
在迄今發現的總共30,000個近地天體中,約有2,300個是PHA。然而,研究人員認為,至少還有那么多有待發現。PHA通常位于地球500萬英里以內,并且必須足夠大才能成為潛在的威脅,而不僅僅是像流星一樣在我們的大氣中燃燒。
找到這些昏暗的物體,即使它們在最近的接近位置,也可能是一項艱巨的挑戰。科學家通常使用專門的望遠鏡,如夏威夷大學的小行星地球撞擊最后警報系統(ATLAS)。
然而,這些巨大的望遠鏡通常必須在一個晚上對同一片天空進行四次成像,才能瞥見其探測范圍邊緣的PHA。
這就是新算法的用武之地。該算法由威斯康星大學研究員Ari Heinze和現任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教授Siegfried Eggl開發,該算法被稱為HelioLinc3D,能夠找到小行星的數據,這些數據可能分布在單個衛星的多天觀測中。
這正是它發現第一個新PHA時發生的事情。現在被稱為 2022 SF289,ATLAS 最初在 2022 年 9 月 19 日的觀測中發現了它,但當晚只被捕獲了一次。幸運的是,ATLAS在兩個不同的夜晚又捕獲了三次,HelioLinc3D可以拼湊出這個謎題,找到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的小行星。
2022 SF289不是威脅 - 雖然它的軌道路徑將使其距離地球140,000英里,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它似乎不太可能在任何時候影響地球。而且,在600英尺(約180米)的長度上,它可能是毀滅性的,但不是災難性的,就像導致恐龍'垮臺。
其他天文臺也錯過了發現它的機會,因為它位于銀河系中充斥著背景恒星的區域,因此即使它離我們更近,也很難辨認出一塊微弱的,快速移動的巖石。然而,一旦被發現,它很快就被其他專業的小行星獵人證實,如卡特琳娜巡天和Pan-STARRS。
因此,為新算法粉筆。但這只是其貢獻的開始。HelioLinc3D最初是為了在更強大的望遠鏡上工作而開發的。
Vera C. Rubin天文臺計劃于2025年初在智利上線,預計每晚只需要兩次捕獲即可探測到像2022 SF289這樣的小行星,而不是目前所需的四次。HelioLinc3D將幫助它做到這一點。
但在那之前,它似乎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因為它需要搜索ATLAS和其他小行星獵人的目錄。為了我們自己,我們都應該祝它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