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研究人員不發表失敗的實驗?
一個原因是對成功實驗的看法過于狹隘。
在許多領域,學生都被教導說一篇研究論文必須有一個“無聊”的零假設,即他們試圖反駁某些(通常是模糊的)替代方案。如果實驗未能在統計上拒絕零值,他們就會認為實驗失敗。
這是過度限制。如果實驗提供了對某個參數的(可能更準確的)估計,即使它從不嘗試拒絕任何空值,它也是有用的。
即使試圖檢測一些新現象的存在(IE。,拒絕我們目前的理論已經足夠好的無聊默認),未能檢測到現象并不一定意味著實驗失敗。
例如,迄今為止最好的物理模型暗示光子是無質量粒子。測量光子質量但未能產生在統計上顯著不同于零的結果的實驗??仍然以質量可能值的上限的形式提供有用的信息。
換句話說,如果不是“我們未能測量光子的非零質量”,而是說“我們確定光子的質量小于[數學]10^{-53}\text{kg}[/math]”,很明顯我們的實驗根本沒有失敗,而是產生了一個重要的結果。
我是說實驗永遠不會失敗嗎?不。
實驗失敗的一個明顯原因是設置錯誤或分析錯誤。例如,2011 年,日內瓦和格蘭薩索的物理學家認為他們看到了中微子的速度超過光速.這實際上是由于電纜故障引起的錯誤。
實驗失敗的另一種方式是計劃不正確,例如,沒有使用足夠精確的儀器或沒有進行足夠的測量。例如,如果我決定使用擺鐘測量相對論時間膨脹,那我就是在浪費每個人的時間。
當然,還有許多其他問題在起作用——例如,有限的時間和資金以及需要將其分配到最重要的地方。這在其他答案中已指出。我只是在這里關注一個經常被忽視的方面。
本站所有相關知識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之用,部分來源于互聯網,其版權均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如無意侵犯您的權利,請與小編聯系,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核實并給予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