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南極冰層下被時間凍結的古代景觀
新的研究報告說,在東南極冰蓋下發現了一個至少1400萬年沒有見過曙光的古老河流系統。
利用穿透冰的雷達和衛星數據,杜倫大學冰川學家斯圖爾特·賈米森(Stewart Jamieson)及其同事繪制了隱藏在冰層下方的景觀的地形特征。東南極冰蓋,以更好地了解冰蓋如何隨時間波動。
地球上最大的南極東部冰蓋(EAIS),大多位于基巖上海拔,但它并不像科學家曾經想象的那么穩定。隨著我們的星球走上正軌溫暖超過 2°C高于工業化前水平,EAIS可以增加近半米海平面上升在其他冰將在2100年融化。
然而,南極冰蓋對全球變暖的反應是最大的未知數,但可能是未來海平面上升的最大貢獻者。因此,科學家們正在狂熱地工作繪制EAIS的軟肋地圖和塑造未來,以及其他冰蓋的冰蓋。
“我們理解月亮比東南極洲更好,“塔斯馬尼亞大學極地科學家馬特·金(Matt King)是建模研究的作者,說去年。“因此,我們還沒有完全了解該地區將出現的氣候風險。
在這項新研究中,Jamieson及其同事開始尋找EAIS過去的更精細的細節,這些細節寫在內陸的奧羅拉和施密特盆地下方土地的古代特征中。登曼和托滕冰川。
“隨著冰蓋的波動,它們會改變它們所停留的景觀,留下指紋,”研究人員說。在他們發表的論文中解釋.“但很少能找到記錄過去冰況的未經修改的景觀。
EAIS形成于大約3400萬年前,當時南極洲結冰,隨著地質時代的溫度波動,已經前進,后退,增厚和變薄。
在過去的1400萬年里,冰蓋一直保持相當穩定,覆蓋了南極大陸的廣大東部,但在溫暖的間隔期間,冰蓋退縮的程度仍然不確定。
通過掃描奧羅拉 - 施密特盆地,研究小組在內陸300公里(186英里)處發現了一個古老的景觀,從現在的冰蓋與大海相遇。
這是廣袤大陸的一小部分,但卻非常具有啟發性。該地區由三個河雕“塊”組成,由寬約40公里的深槽隔開。
一個錯綜復雜的山脊和山谷網絡覆蓋了這些區塊,但這些特征與現代緩慢的向北冰流穿過大陸的這一部分不一致。
因此,它更有可能是在南極冰川之前形成的地形,當時河流穿過該地區到達海岸線,顯示為岡瓦納超級大陸漸行漸遠。
研究人員認為,地形是由裂縫雕刻而成的,這些裂縫最初是在岡瓦納分裂時打開的,進一步侵蝕成深槽。
綜上所述,它表明這種被埋藏的景觀可能在1400多萬年前形成。由于河流和山谷網絡保存得如此完好,這表明該地區迅速結冰,并且EAIS在過去1400萬年中沒有退縮到足夠遠的地方,以使景觀暴露于其他侵蝕力量,如冰川。
但研究人員警告說,如果溫度像1400萬至3400萬年前EAIS形成時那樣升高3-7°C,那么冰蓋退縮可能會在未來到達這個地區。
“鑒于發現了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的古老景觀,以及其他人的發現,我們建議在EAIS下方將有其他類似的,尚未發現的古代景觀,”研究人員說。結束.
該研究已發表在自然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