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量化金融從業者和學者之間的差距如此之大?
性格,主要是。
攻讀大學學位、博士學位或撰寫研究論文沒有任何壓力。每個人都可以攻讀博士學位,時間充裕,在智力上沒有太大的挑戰,而且在你完成博士學位后,沒有人真正會飛。它很可能會吃灰塵,見鬼,我認為即使這樣也過于樂觀。在你畢業后,沒有人再研究你的博士學位,我不會感到驚訝。我的一個博士畢業的朋友畢業后給了我,他甚至沒有給父母看,因為他們的航班被取消了。
這是關于將你的理論付諸實踐。這與性格有關,僅此而已。在金融世界中賺錢不一定有意義。你的策略沒有必須在數學上是合理的。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
如果你在銀行工作,只要你保持在銀行和監管機構設定的監管范圍內,并且你賺錢,無論你的模型在數學上是否合理,沒有人會在意。試著向你的教授解釋一下。
更好的是,在不受監管的環境中,例如對沖基金,沒有人會從頭到尾都在乎。
很多學者能夠做到這一點。那些成為學術界家具的一部分,那些一直專注于在期刊上發表文章的人。為什么?因為這就是他們在學術界保持相關性的方式。
另一部分是學術界的大多數量化金融在金融從業者的世界中沒有真正的價值。例子?Nitwit 實用程序功能。你他媽的打算怎么辦?主觀胡說八道。

了解風險厭惡、風險中性、風險尋求的基本概念很重要。用效用術語來量化它是沒有意義的。你的功利感和我的不一樣。
除此之外,學術界不明白有些部分,無論它看起來多么糟糕,或者“在數學上運作”,仍然是金融機構必須遵守的法律。一個很好的例子是為在英格蘭受監管的銀行報告風險價值。
這是一個有缺陷的概念。男孩是不是有缺陷。
然而,我看到大學生跳進來,他們表現得很驚訝。
“先生,你們正在使用風險價值模型嗎?”。
“我們的教授告訴我們,它已經過時了……我們已經為這些風險調整后的績效衡量工具建立了新概念模型,我認為我們應該這樣做嗎?”
在金融從業者的世界里,不幸的是,規則是由審慎監管機構(目前)英格蘭銀行和歐洲銀行管理局 (EBA) 制定的。一個例子如下:
這些是由監管機構制定的實際規則,當今社會的學術界都可以(或許應該)確定這些規則。那,是的,那可能是學術界和金融從業者世界之間的橋梁。
目前,我沒有看到它發生。
上面的效用函數示例太真實了。我記得我們中間有一個學生在為我們工作時正在做他的論文,他的教授希望在研究資產配置模型的同時在他的論文中使用效用函數。我們拒絕了(因為它在現實世界中沒有價值),爭吵隨后導致這個人的論文不及格,最終他的碩士總成績不及格。
但誰在乎呢?他沒有,因為我們關心他的工作態度而得到了這份工作,現在他是倫敦 Lazard 的一名董事,年薪 6 位數。
那個教授,他幾年前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