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表明,你自己的口腔細菌可能會讓你心臟病發作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通常在口腔中發現的細菌可能在引發心臟病發作方面發揮直接作用。
在對從 200 多名冠狀動脈疾病患者身上收集的動脈斑塊進行檢查時,芬蘭坦佩雷大學領導的一組科學家發現,口腔細菌含量高得驚人。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懷疑細菌參與冠狀動脈疾病,但一直缺乏直接和令人信服的證據。”解釋坦佩雷醫生 Pekka Karhunen。“我們的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存在來自幾種口腔細菌的遺傳物質——DNA。”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一個越來越多的證據有在口腔健康與心血管健康之間建立了聯系.兩人經常去手拉手,促使 Karhunen 和他的同事尋找可能解釋這種聯系的生物標志物。
他們研究的重點是心臟病發作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動脈粥樣硬化.這是冠狀動脈中斑塊的堆積,由動脈壁上的脂肪、膽固醇、鈣和其他物質組成。它會使動脈變窄,限制血液流動,有時甚至破裂。這會阻止氧氣到達心臟,導致心臟驟停。
研究人員對 121 名猝死患者的冠狀動脈斑塊以及 96 名接受手術去除血管斑塊的患者進行了冠狀動脈斑塊取樣。
該團隊將這些樣品置于以下條件下定量聚合酶鏈反應分析,一種識別微生物的技術。他們還使用了免疫組織化學,它使用抗體鑒定特定毒素,以及量化基因表達水平的轉錄組學。
這些檢測揭示了幾種口腔細菌的生物膜,其中最常見的屬于病毒鏈球菌群。在猝死患者的冠狀動脈斑塊中,42.1%的冠狀動脈斑塊和42.9%的手術患者中發現了口腔鏈球菌。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細菌的存在與嚴重的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死亡和心臟病發作死亡密切相關,特別是與斑塊破裂有關。
細菌生物膜往往位于斑塊的核心,超出人體免疫反應的范圍。如果患者發生其他事情給身體增加更多壓力,生物膜可能會發炎,導致斑塊破裂,從而引發心臟病發作。
研究人員認為,其他細菌感染、呼吸道病毒、不良飲食或壓力荷爾蒙去甲腎上腺素可能是引發炎癥的潛在罪魁禍首。
需要進一步調查以縮小口腔細菌在心臟病發作中的作用范圍,并確定危險的惡化因素以及蟲子最初是如何到達那里的。然而,結果強烈表明,口腔健康對心臟健康的重要性遠比我們所知的要重要。
“目前的結果表明,從穩定的軟核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轉變為脆弱的易破裂冠狀動脈斑塊,以及有癥狀的外周動脈斑塊的發展,可能是由休眠生物膜形式的慢性細菌感染引起的,該生物膜定植在動脈粥樣硬化的脂質核心和壁上并逃避免疫檢測,"研究人員在他們的論文中寫道.
“這一發現增加了目前對心肌梗死發病機制的概念,并為動脈粥樣硬化致命并發癥的診斷和預防開辟了新的可能性。”
該研究已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