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大多數關于古代印度尼西亞的研究人員大多來自法國?不是荷蘭語?其影響東南亞EFEO研究的因素?
如果有一個機構記錄了整個印度尼西亞群島,那就是萊頓大學。

萊頓亞洲圖書館擁有全球最大的印度尼西亞館藏,以及南亞和東南亞、中國、日本和韓國的一些最重要的館藏。[1]

萊頓亞洲圖書館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印度尼西亞館藏。部分由于法律、語言和歷史領域的收藏和專業知識,印度尼西亞學生和博士生傳統上都前往萊頓。



兩個多世紀以來,萊頓的科學家還在印度尼西亞進行了非常多樣化的研究:熱帶植物、瀕死語言、特殊手稿、宗教、傳染病。
KITLV 成立于 1851 年,是位于萊頓的皇家語言、農業和民族學研究所。該研究所獲得了有關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知識。[2]
KITLV-Jakarta 成立于 1969 年,主要任務是與印度尼西亞大學合作,促進對歷史和文化的研究。每年,該研究所購買約五千本書用于研究。自 2014 年以來,該館藏一直由萊頓大學圖書館管理。



此外,萊頓大學與沃爾肯昆德博物館密切合作。例如,考古學學生的發現經常在民族學博物館展出。[3]


該博物館于 1837 年在萊頓開幕。這使該博物館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學博物館之一。大約在這個時候,荷蘭國王威廉一世委托萊頓大學的科學家和學者在中國、印度尼西亞和日本收集藏品。該博物館收藏了來自印度尼西亞群島的 55,000 件歷史文物。


日惹蘇丹兼州長 Hamengku Buwono X 與萊頓大學合作。它包含來自宮殿的 20 世紀早期的照片和物品。為了修復這座裝飾華麗的宮殿,這些信息有助于使這座建筑恢復昔日的輝煌。

自 2019 年以來,萊頓大學和博物館倉庫的一些舊歷史物品已被歸還給印度尼西亞。

腳注
本站所有相關知識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之用,部分來源于互聯網,其版權均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如無意侵犯您的權利,請與小編聯系,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核實并給予反饋。